近日,前 NBA 球員吉爾伯特?阿里納斯在《Dan Patrick Show》節目中直言,NBA 官方 75 大球星評選存在嚴重偏差,像斯科蒂?皮蓬和克萊?湯普森這樣的奪冠二當家被 “系統性低估”,其成就與歷史地位未得到應有的尊重。這一言論引發了關于團隊貢獻與個人數據權重的激烈討論。
ballbet貝博一、二當家的冠軍底色與角色困境
皮蓬作為公牛王朝的核心成員,六次總冠軍的履歷堪稱歷史級二當家的標桿。他在公牛六冠期間場均貢獻 18.4 分 6.8 籃板 5.7 助攻 2.1 搶斷,防守端更是連續十年入選最佳防守陣容,多次在總決賽中承擔鎖死對方核心的重任。例如 1991 年總決賽,皮蓬成功限制魔術師約翰遜,幫助公牛 4-1 奪冠,其防守價值至今被老球迷津津樂道。而克萊?湯普森作為勇士四冠的關鍵拼圖,不僅以單場 14 記三分、單節 37 分等紀錄刷新三分球歷史,更在 2016 年西決 G6 投中 11 記三分,以一己之力將勇士從 1-3 絕境拖入搶七,最終實現逆轉。他的無球跑動和關鍵時刻的 “佛光普照”,成為勇士小球時代的標志性符號。
然而,兩人在 75 大評選中遭遇截然不同的命運:皮蓬僅列第 32 位,甚至落后于無冠的艾弗森(第 31 位)、保羅(第 29 位);克萊則直接落選,而利拉德等球員卻憑借更多個人榮譽入選。這種反差折射出評選標準的深層矛盾 —— 冠軍榮譽與個人數據的權重失衡。阿里納斯尖銳指出:“人們總說冠軍是最高榮譽,但投票時卻更看重得分王、MVP 這些個人獎項。皮蓬有六枚戒指,克萊有四枚,但他們的角色被定義為‘幫手’,而那些無冠球員卻因‘單核帶隊’的標簽獲得更高評價。”
二、評選標準的爭議:團隊貢獻的隱形化
75 大評選的投票機制顯然更傾向于個人英雄主義敘事。艾弗森的 4 次得分王、1 次 MVP,保羅的 4 次助攻王、7 次最佳一陣,以及馬龍的歷史第二得分、斯托克頓的歷史第一助攻,這些硬數據在投票中占據更大權重。而皮蓬和克萊的貢獻往往難以量化:皮蓬的防守覆蓋面積、克萊的無球牽制力,這些 “團隊潤滑劑” 般的角色在數據統計中并無直接體現。例如,皮蓬在公牛六冠期間多次承擔組織重任,但他的場均助攻數從未超過 7 次,遠低于保羅等傳統控衛;克萊則因勇士的戰術體系,生涯場均出手數僅 14.3 次,遠低于利拉德的 19.9 次。
此外,媒體曝光度和敘事話語權也影響著投票結果。艾弗森的 “答案” 形象、保羅的 “控場大師” 標簽,都比皮蓬的 “喬丹副手”、克萊的 “庫里搭檔” 更具傳播力。阿里納斯指出:“投票者可能更傾向于記住那些單槍匹馬創造奇跡的球員,而忽略了團隊成功背后的無名英雄。” 這種現象在 75 大評選中尤為明顯 —— 皮蓬的 6 冠和克萊的 4 冠,在投票者眼中似乎不如艾弗森的單核帶隊或利拉德的 “一人一城” 敘事具有感染力。
三、歷史地位的再審視:二當家的價值重構
皮蓬和克萊的落選,本質上是對 “二當家” 角色價值的認知偏差。在公牛隊,皮蓬不僅是喬丹的防守屏障,更是球隊的戰術樞紐。1994 年喬丹退役期間,皮蓬單核帶隊取得 55 勝并入選一陣一防,MVP 排名第三,證明了他的全面性。即便如此,他的歷史地位仍被 “喬丹副手” 的標簽所束縛。反觀克萊,盡管他在勇士的戰術體系中不可或缺,但無球打法使其個人數據相對平庸,僅兩次入選最佳陣容,這成為其落選 75 大的直接原因。
然而,真正的籃球價值遠非數據所能涵蓋。皮蓬的防守影響力、克萊的關鍵球能力,這些無形貢獻恰恰是冠軍球隊的基石。正如勇士主教練史蒂夫?科爾所言:“克萊的存在讓庫里獲得了更多空間,他的防守讓我們可以無限換防。沒有克萊,就沒有勇士的四個冠軍。” 同樣,公牛隊的三角進攻若缺少皮蓬的組織和防守,喬丹的得分效率將大打折扣。
四、結語:重新定義冠軍敘事
阿里納斯的批評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:在籃球的歷史書寫中,二當家的貢獻往往被簡化為 “奪冠拼圖”,而他們的個人成就和團隊價值卻被選擇性忽視。皮蓬和克萊的案例提醒我們,冠軍是團隊協作的產物,而非個人英雄的獨角戲。正如籃球評論員比爾?西蒙斯所言:“真正的偉大,不僅在于你得了多少分,更在于你讓身邊的人變得多好。”
或許,是時候重新審視 75 大評選的標準了。當我們談論歷史地位時,是否應該給那些為團隊勝利犧牲個人數據的二當家更多尊重?當我們歌頌喬丹、庫里的偉大時,是否也該記住皮蓬和克萊的默默付出?畢竟,沒有綠葉的襯托,再耀眼的紅花也會失色。







